close

1.jpg 


前陣子電影【哈利波特】這部歷史悠久由原班人馬從小演到大的影集,在萬眾矚目下終於推出第七集上篇,而擁有同樣奇幻冒險性質的【納尼亞傳奇】,緊接著也將推出第三集【黎明行者號】,兩者雷同的類型過去常被人拿來比較,對我來說,也許【納尼亞傳奇】沒有最為緊張刺激,或是更變換莫測的劇情,但就論及詮釋「童話故事」這層意義及所流露的情感來說,其反而是更為貼近人心的。

由英國小說改編成的【納尼亞傳奇】,故事非常平易近人,大致上都不外乎故事中的主人翁小孩們,一開始誤入了某個進入「納尼亞」的時光隧道,最後帶領人民收復王國的故事,這類英雄冒險的故事屢見不鮮,但「納尼亞」還有個像是「小叮噹」重複發展的結構,當這些主人翁帶領了納尼亞獲得勝利後,往往還是得回到現實的時空,電影甚至刻畫了當時的現實世界,也正發生著二次大戰,同樣的戰爭狀況,更對比出「納尼亞」成為讓小孩子嚮往的烏托邦,在裡面主人翁裡可以成為英雄或國王,現實世界則不然,比如【黎明行者號】裡一開始愛德蒙就礙於年紀無法從軍,然而儘管「納尼亞」就像是個主人翁們企圖逃離現實的美夢,在作者筆下,主人翁們卻不能永遠停留在做夢的年紀,在一系列的故事中,每次都會出現一個像是上帝或先知般的角色,一隻名叫亞斯藍的獅子,在【賈思潘王子】尾聲便聲明蘇珊和彼得將不會再回納尼亞,因為「他們已經學完該學的了」,因此「納尼亞」不僅是述說著英雄冒險故事,當故事結束,更傳達出強烈的童年消逝感,這種消逝感,使這些故事在明明了解是一種「不真實」的狀況下,許多曾走過童年的我們,反而更感受到了那股「真實」想像的體驗。

比起前作【獅子•女巫•魔衣櫥】和【賈思潘王子】,【黎明行者號】這回並沒有太多大場面的戰鬥,一場海上冒險的過程中,反而比較像前作遺留下來的主人翁們,在對過去兩集進行一種回憶和總結的過程,這次少了年紀較長的蘇珊和彼得,留下來的露西和愛德蒙,其實也是一直以來「納尼亞」最核心的人物,年紀最小的露西,過去是最先發現納尼亞王國的,乃因為她單純的好奇心,進而讓其他人相信了納尼亞王國的一切,透過她的天真也彰顯了「納尼亞」表達所有生物皆和人生而平等的寓意,而愛德蒙則是在現實中,對自己最不滿的角色,總覺得哥哥彼得老是壓在自己頭上,愛德蒙的和露西截然不同的個性,成為故事裡的鮮明對照,但相同的是,兩人都是最希望能留在「納尼亞」的,以為這就是「改變」,直到【黎明行者號】將即將成年的兩人,帶入了真正自我的考驗後,「意志」和「心魔」這兩項離不開「納尼亞」的考題也隨之降臨在他們身上。過去【獅子•女巫•魔衣櫥】被四位主人翁擊敗的白女巫,在【賈思潘王子】曾死灰復燃考驗彼得的意志,這回在【黎明行者號】換成壟罩在愛德蒙的身上,這對過去老是對自己沒自信的愛德蒙,成為是否能像哥哥彼得那樣,順利「離開」納尼亞的關鍵,至於過去天真的露西,到了【黎明行者號】也不再是過去那個單純率直的小女孩,不斷想成為姊姊蘇珊的她,也開始了自我質疑的念頭,納尼亞故事的可貴之處,便是在冒險故事之餘對於「成長」的闡釋,「童年再見」即便感傷,也是為迷惘畫上句點,愛德蒙和露西真正明白了彼得和蘇珊不會再回來的道理,這才是他們的「改變」。

於是,當【黎明行者號】到了尾聲,亞斯藍也再度宣告愛德蒙和露西,如同彼得和蘇珊,他們也順利完成了童年的「任務」,至於新加入的愛德華表弟尤斯提,過去本是個思想呆版、冥頑不靈的書呆子,卻在納尼亞王國的洗禮後而大大改變他的思維,也將再繼續出「任務」,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,童年時期是影響人類日後認知發展的重要關鍵,「納尼亞」給世人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,無論大人或小孩,關於「想像力」的重要性,想像力能讓自己對世界更有包容性,這也是為什麼「納尼亞」中動物和人類的互動總是耐人尋味。我記得電影中曾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被人當成笨動物久了,是你也會變笨。「納尼亞」裡面的動物很多會說話,卻不是全然,也就不僅是侷限在童話故事的表面框架罷了。

最後,筆者又想起電影【藍色大門】裡的那句:留下了什麼,就成為怎樣的大人。這大概就是給【納尼亞傳奇】的最好註解吧!

 NVDT-347_rgb.jpg  

  NVDT-658_rgb.jpg

NVDT-650_rgb.jpg

12903930823085861005_1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